園林景觀設計中樹木移植后如何管理?長春市政設計院要考慮適時選擇主要是因為此時樹木的生理代謝較易得到平衡。一般情況下,常綠樹移植選擇在春季,即3 月下旬至5 月上旬。這段時期氣溫回升,雨量充足,光照適中,常綠樹在此期間枝葉、根系處于生理生長發育期,移植受損的傷口能及時產生愈合組織,即新芽新根能在短期內得到恢復或修復。
落葉樹一般則選擇在秋冬季,即樹木落葉后到發芽前。因此,樹木處于休眠期,而落葉樹大多數季相明顯,移植時都以保持全冠為宜,所以相對春季選擇秋冬季更為妥當,但具體時間的選擇還需根據樹木的習性和物候特點來確定。
土地平整
樹木種植前,應先平整土地。進行綠化施工的場地,往往都不是熟地良田,需要進行較徹底的深翻,深度在40cm~50cm,以便疏松土壤,增加蓄水保墑的能力。整地要求細致,保持土地平整,做到溝系配套、灌排暢通,否則樹木無法扎根,影響成活。
起挖準備
樹木起挖前7天,需要充分供水,以防脫水。特別是對于2年以上沒有遷植的苗木,須根甚少,起苗時應提前7天澆透水,對于表層土壤板結的,澆水難滲到深層,應向植株基部打幾個小洞,讓所澆的水滲透植株基部各個根群,讓株體補足水分,以避免起苗后過早脫水,影響成活率。
斷根縮坨
解決樹木移植中確保毛須根完整的有效辦法就是采用科學的傳統技法――斷根縮坨,一般在樹木移植前1~3 年通過挖溝斷根、對根徑1cm 以上的粗根進行環狀剝皮、覆土等步驟來完成對樹木的斷根縮坨處理。
起挖、包裹及運輸
樹木起挖及土球處理
為了保證移植樹木的成活率,苗木的移栽宜帶土球。一般土球按胸徑的8~10倍確定,應不小于30~40cm。挖掘過程中,遇粗根時用手鋸鋸斷,以免根部劈裂,當側根全部挖斷后,將樹身推倒并切斷主根,盡量不傷根皮和須根,保留原土。最后,用濕草袋和草繩包扎后待運輸。
樹木的包裹
一是可避免強光直射和干風吹襲,減少樹干、樹枝的水分蒸發;二是可貯存一定量的水分,使枝干經常保持濕潤;三是可調節枝干溫度,減少夏季高溫和冬季低溫對枝干的傷害,比傳統的人工噴水養護更穩定、更均勻,能將不良天氣對大樹的影響和傷害降到最低限度。
運輸注意事項
移植規格較大的帶土球樹木,或珍貴、難活樹木,在包裝過程中,應要求把樹木根對根放在包裝材料上,并在根間加濕潤物。苗木堆放時應注意土球的重心放在車后輪軸的位置上,樹冠向后,用繩綁緊,土球下應用東西塞緊,以防止在運輸過程中,因顛簸而散球,防止曝曬及凍寒等不利于大樹生長的因素發生。
移植中的養護管理
樹木移植過程中,為了減少植物蒸騰,加快移植樹木損傷器官的修復, 保證樹木生長勢,促進樹木根系的再生,為確保其移植成功,有必要采用新的移植技術措施。具體如移植中出現的土球破損和樹皮損壞,可以采用“ 活力素”注人樹干或灌根技術,以彌補移植樹木的生理失衡為減少植物蒸騰,對樹木地上部分噴撒“ 蒸騰抑制劑”,促使樹木短期內關閉氣孔,呈半休眠狀態,維持樹木體內的水分平衡為保持樹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營養平衡,給移植樹木輸液為促進樹木及其地下根系的發育,采用“ 根系營養劑”或對種植區進行人工介質土壤改良為防止樹木修剪后傷口的腐爛和促進傷口的快速愈合,可采用“愈傷涂膜劑”、“傷口涂補劑”或在截面上包封石蠟為確保樹木地下部分的透氣透水,可采用在樹穴土球外緣埋設通氣管等措施。
移植后的養護管理
水肥管理
移植樹木由于根系受損,吸收水分的能力下降,所以保證水分供給是確保樹木成活的關鍵。樹木種完成并在澆足澆1~2次水后,后期的日常養護一般采用樹葉和樹干噴撒為主,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溫度來確定每日噴葉、噴干的次數,一般春秋兩季以每日2~3次為宜。
遮陰防寒
樹木在高溫或低溫時段的移植和養護,需要對其進行相應的遮陰或防寒處理。一般情況下,樹木移植的遮陰防寒措施主要針對常綠樹, 具體可以采用如搭制陰棚、樹干草繩卷干或石灰涂白、土球土墩覆草或覆薄膜等措施。
病蟲害防治
移植后的樹木一旦發現蟲害可采用捕殺、誘殺、化學施藥法等進行處理,發現病害一般采用人工清除、化學施藥進行防治。移植樹木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具體需根據樹木病理情況確定, 日常養護只有“重防” 才能達到“ 輕治” 的目的。
隨著現代城市綠化建設的發展,樹木也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各類園林綠地中,要提高移植樹木的成活率,就需要作好移植大樹的養護管理工作。